可可软件交流社区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24|回复: 1

疫情开放新常态,医疗分级诊疗需创新提升

[复制链接]

1

主题

3

帖子

4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4
发表于 2023-2-1 07:54:0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简介:疫情政策全面放开后,小阳人遍布大江南北,患者前往大型医院就医困难,大型医院接诊压力大,基层医院却无人问津,由此公众意识到快速落实分级诊疗政策的重要性。本篇文章就疫情现状、各医院接诊现状以及如何辅助分级诊疗政策创新、落实作了相关阐述。
2022年底疫情政策从严防死守到全面放开,快得让人猝不及防,新冠病毒如星火燎原之势迅速而猛烈地传播,小阳人遍布大江南北,由此带来的疫情冲击,引发公众对于医疗健康的全新认知。
在此次病毒冲击下,大量的轻症、重症患者集中涌入到大型医院,许多医院走廊人满为患,一床难求,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群众排长队,医疗资源高度紧张,甚至妇产科、眼科等科室都在紧急培训医生接诊新冠患者。而在大型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下,一级、二级的基层医院、社康、卫生院却无人问津。



(一家二级医院急诊室,大量患者正在接受治疗)(一家社区卫生中心预检台,空空荡荡)

为何出现这样的就医状况?究其原因在于群众对一级、二级的基层医院、社康、卫生院认可度不高、信心不足,认为里面的医生不够专业,无法给到他们最佳的治疗方案。尤其是在面对网络各式各样的疫情治疗方法、防控技巧等大量信息传递的情况下,群众无法分辨真实信息,会优先普遍选择权威机构、大型三级机构就诊。
为了缓解大型医院接诊压力,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医院,提升基层医院运营能力,国务院在2015年9月份就已经出台了《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意见中提出“分级诊疗”政策,明确指出患者在选择就医时优先选择基层首诊,即“基层首诊、双向转诊、急慢分治、上下联动”,同时探索建立医疗联合体等多种分工协作模式。在十三五期间规划分级诊疗制度,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强化。2022年12月8日,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《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》,目的是做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,在保障新冠肺炎救治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,确保正常医疗服务开展,构建更加科学有序的就医秩序。


如何落实分级诊疗职能,提升基层医院接诊水平,如大禹治水,宜疏不宜堵。在探索建立医疗联合体等多种分工协作模式的过程中,我们发现除了强化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,在基层医院硬件、人才提升方面的投入,还需要在科技创新软实力方面去增强,增强的最高效的方式就是更好的创新远程医疗技术手段。


1、 在家庭端层面上:通过特定小程序、APP软件,让群众能够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,实时音视频对接家庭医生,提供初步的健康咨询、医疗建议,分流大量的无症状、轻症人群;
2、在社区端层面上:在社康、长者服务中心等场所,在基层医生首诊筛选后,配合5G远程医疗的终端,让专家实时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,通过专家背书提升基层医院的公信力,分流轻症、慢性、康复患者;


3、 在二级医院层面上:在原有诊疗职能外,能够通过专业远程医疗设备,与大医院、大专家远程联动,包括远程手术、查房、会诊等,提升医生诊疗水平和群众就医信心,分流部分重症、急诊患者;


4、在三级医院层面上:一方面通过专业远程诊疗设备、平台,提升专家工作效率,扩大服务人群范围,为基层医疗赋能的同时减轻三级医院就诊压力,另一方面能集中处理急症、重症、疑难症状的患者;
通过大量科技创新企业攻关,和国家持续不断的支持投入,一些区域已经涌现5G、AI、VR等新技术创新实现的成功案例,这也为推动分级诊疗的落地做出了重要贡献。相信随着成功案例的不断涌现,在不久的将来,群众能够信赖基层医院,在家门口就医,缓解大型医院的医疗资源紧张压力。
作者:林添如先生,深圳市桓健科技创始人 总经理,深耕医疗、大健康领域技术创新12年,连续创业者,打造5G+VR多模态远程医疗产品受邀参展国家十三五科创成就展,手术车、诊疗车、机器人产品服务北京协和、中山医、南方医等国内多家顶级医院,获得深圳福田英才认定。
声明:本文原创、文责自负、欢迎转载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2

主题

5

帖子

11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11
发表于 前天 02:51 | 显示全部楼层
纯粹路过,没任何兴趣,仅仅是看在老用户份上回复一下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可可软件交流社区

GMT+8, 2025-4-9 10:58 , Processed in 0.112243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